十一月號的HS出版了,這幾天回寄發到「全球」。

20061204晚上去參加唱詩祈禱會,新編讚美詩在這個晚上唱到530首,也就是最後一首《主禱文》。突然想到St. Anselm’s prayer也很美喔。

聚會後遇到Rector,他不記前嫌的找我聊天,讓我心裡面很感激。問我有沒有在工作,我說沒有。(其實我正在找可以暫時「趴」一下的地方。)又問我有沒有在念書,我說沒有。(雖然在學校旁聽,不過沒有學籍。)然後他說:「那你正在靈修囉?」讓我只能夠嘿嘿嘿三聲。總不能直接告訴他我正在學魔法,然後準備成為巫士吧。還不至於想不開,會自投宗教裁判所的網羅呢!!

本月份HS的主題是「天國與地獄」,這類的神學「建構」在基督信仰裡面很常見,並不是HS的特色。有特色的文章是《同是教會‧唯我是真》,左批大公教會的喪「權」辱「國」,右批馬丁路德、慈運理、加爾文這些宗教改革家,後勁無力、錯把蝦兒當龍子。當然最後結語還不忘來個回馬槍,一股作氣將新舊教兩大派別刺透在牆上,釘上姦淫姊妹花的警告標語。被高舉的是誰?就不用多說了。

另外還有《第二屆當代宣道事工經驗交流與展望研討會課程集錦》,這是目前最熱門,也是最政治正確的議題。活動內容熱情洋溢、振奮人心,老中青三代同堂,共同的大願景與大使命,就是把TJC傳遍全世界。台灣的TJC被「image」成TJC中的聖城耶路撒冷。據文中所載,有相當多青年男女接受呼招願意投入「宣教」工作。(如果因為想要把福音傳遍世界,然後認真的學好語言,這樣子觀念翻轉的機會其實也蠻大的。)

《從拉丁美洲解放神學看教會之社會關懷》,是較為罕見的文章。文中概略介紹大公教會在拉丁美洲的教士與修女們的神學反省,以及接續著反省之後的實際行動,並且使拉丁美洲的教會真誠的面對社會問題,影響拉美教會對於社會的參與的觀點和行動。文本的最後,拋出了鑲嵌在台灣社會變遷脈絡中的TJC如何看待自己存在於社會的位置?以及對於社會關懷與宣道行動之間該如何調和?

該文作者在文中提到的「社會參與」和「社會工作」正好牽引了我那片正在發展中的神經網路,而且社會工作的執念就在於「賦權與解放」(empower & liberation)。在英、美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歷程裡頭「新教義理」,隱身在社會行動的背後,對於貧窮的觀點也影響當時所採取的工作與處遇的方式。發展史中,清悉可見新教教會牧師夫婦與執事和虔信的男女信徒、某位教區主教的兒子(別懷疑就是大公教會主教的兒子)、積極從事社會改革女基督徒知識份子(因為反戰結果還被政府流放海外去當官)。

當然,我並無意吹捧基督信仰表現得多亮麗,而且事實上,初期發展的某些觀點後來被證實只是「確信偏見」,隨後也難敵「精神分析洪流」,拜倒於專業認同而遺忘社工的魂魄,幾番衝突直到近代才又重拾「社會改革」的傳統。不過,讓我最有趣的事情是宗教信仰在「利社會行為」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,而且從文獻得之助人行為的參與者,在實際參加社會關懷行動的過程當中,觀念、想法、思維會產生微妙有趣的變化。(這部份有些類似解放神學的發展,留滯和參與貧窮的教區所帶動的反省)

在某場兩岸基督宗教與社會發展研討會上,某位基督宗教社會福利服務從業人員酸溜溜的提及「慈濟功德會」,談到基督宗教在台灣社會工作上頭的成績似乎相形失色。我的嘴角閃過一個奇異的笑容,那時我的背包裡面,放著一本丁仁傑老師所撰寫的《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: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》。也令我懷念起迷彩柳營中,一起在「談心閣」並肩工作過的某位慈青成員。電話遺失好久沒聯絡了,他老兄應該是安居樂業去了!!祝他和她婚姻美滿、家庭幸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sb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