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再鎖上門(Don’t lock it !)
—《黑暗之囚(Prisoner of darkness)》觀後心得

壹、寫在開頭

「感謝上帝賜給人們一顆助人的心,願意奉獻智慧與生命來幫助有需要的人,期能化苦難為祝福。」(沈瓊桃、詹宜璋,2002)在台灣以釋、道、儒為主軸,搓揉汎靈信仰的宗教文化脈絡中,社會工作專業,猶如「上帝—最高存有者」的概念,雖幾經本土化,但依舊還是像半個泊來品。劇中角色Karen Holmes脫口而出:「連聖母都無法救我。」同樣的患者在台灣的情境中,或許會發出不同的聲音。慢性精神疾患作為身心障礙的一種類別,在服務案主時Iris Sayer這位社會工作者又曾扮演過什麼樣的角色?


貳、Iris Sayer在片中可能的角色

一、倡導者(advocate)
Iris 為Karen的利益倡導,在機構、社會不提供服務或提供不當服務時,為Karen爭取應得的服務,蒐集過去的個案紀錄,尋求法律救濟、挑戰提供不當服務的警政、司法、精神醫療機構。

二、教育者(educator)
Iris教導Karen日常生活技能,回復其自理能力,提供實際演練與修正行為的機會。如廚房烹飪、超級市場購物、銀行帳務料理、臥房內務操作、接收信件並分辨受信者等的日常生活行動。

三、研究者(researcher)
Iris閱讀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: 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)」與「憂鬱症(Depressive Disorder)」的相關文獻資料,用以評估Karen的外顯行為表徵的可能病因,並在行為能力評估聽證會議上提出建議,輔助承審法官對於案情的理解與提供下判斷所需的資訊。

四、中介者(broker)
Iris扮演Karen與其它資源串連的角色。試圖為Karen的需求,與能提供服務的機構連結,但是最後卻向法院聲請監護權,將Karen安置於Iris自己的農莊內。


參、Iris Sayar所欲達成的社會工作目標

一、社會工作的四個主要的目標:
(一)、增強人們解決問題、抗衡與發展的能量。
(二)、連結人與環境體系,以獲得資源、服務與機會。
(三)、促進環境體系有效與人性的運作來提供人們資源與服務。
(四)、發展與促進社會政策。

二、Iris達成前述(一)、(二)兩項目標
(一)、Iris在照顧Karen時,有時如同諮商師,提供思考的洞見、有時如同教師,教導生活技能。協助Karen提昇問題解決能力,解除限制她發展的枷鎖。並使用行為塑造技術,改變其偏差行為,協助社會生活適應。
(二)、Iris給與Karen安全的住所,並遠離抗精神藥物(Thorazine)的濫用,同時採取法律途徑取得監護權,並促成行為能力聽證會的召開。使Karen能離開原生家庭內的陋室,及非人性化的療養機構。

三、Iris未達成的目標
片中Iris與Hank較採取的行動針對於其服務對象本身,較少觸及社會工作目標中(三)、(四)項目標的行動內容。但是法官的判決若能成為判例,則或許能促進環境體系與行政流程的改變。


肆、雜感

自Phillipe Pinel(1745-1826)與Dorothea Dix(1802-1887)以降,社會大眾與機構開始學習如何善待精神疾患者。生活正常化、治療社區化更在近卅年來型成趨勢,而片中事件所發生的時間為1977年,恰恰為距今卅年之前為此趨勢發端的開頭。時至今日,社會福利服務體系,對於精神疾患者與其家屬的扶助,在台灣的社會中,又呈現出什麼樣的圖象?是否所有人都有機會像Karen一樣「get my life back」?

片中Karen的母親Comnie,在女兒被強制帶離與判決離院時,前後兩次顯露出的不解與驚訝是可以被理解和同情的。或許那囚籠自己女兒的十六年之間,社區、醫療體系、警政、司法、社福等單位,都將處遇焦點置於Karen身上,未曾有人能夠透過教育與宣導使Connie與其它鄰人能夠理解與改變,面對Karen的「異常行為」可能還有不同的選擇,有更多的資源可供運用。門是沒有鎖上,但是習得無助之後,也忘卻開門的方法。

或者,社會工作存在的意義,是為那些身陷黑暗囚籠中的人們,留下一扇永不鎖上,總是敞開的希望門口,透過這扇門,使人們重新獲得「Full and Happy Life」。


伍、後記

在圖資大樓借用個人視聽設備,用中、英雙字幕的方式「重讀」一遍《黑暗之囚》,不看中文真是聽不懂對話的意思。要感謝視聽中心服務的先生,很貼心的點亮天花板上的燈光,讓我有足夠的光線可以書寫筆記。當然,還有佳穎同學,代替我在台中取貨,並將入手的《黑暗之囚》DVD與二手教科書攜回暨大。做為需要互助才得以生存的族類,彼此的連結使得境界得以開展,發展任務得以順利進行。


陸、參考書目

Skidmore, R. A., Thackeray, M. G., Farley, O. W., Smith, L.L., & Boyle, S. W. (2002)。社會工作概論(第八版)(沈瓊桃、詹宜璋校閱,古允文審訂)。台北:學富。
Sternberg, R. J.(2006)。普通心理學(第二版)(陳億貞譯)。台北:雙業。
林萬憶(2002)。當代社會工作:理論與方法。台北:五南。
萬育維(2001)。社會工作概論:理論與實務台北:雙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sb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